三酸甘油脂過高怎麼辦?緊急處理方案

當發現三酸甘油脂過高時,應採取以下緊急措施:

  • 立即調整飲食:戒除所有含糖飲料和精製糖
  • 增加運動量:每天快走30分鐘以上
  • 補充Omega-3:每日攝取深海魚油1000-2000mg
  • 戒酒:完全停止酒精攝入至少1個月
  • 就醫檢查:若數值超過5.6mmol/L應立即就醫

三酸甘油脂高的隱藏原因

除了已知因素外,以下原因常被忽略:

原因類別 具體因素 影響機制
內分泌因素 甲狀腺功能低下、多囊卵巢綜合症 代謝率降低,脂肪分解減少
藥物因素 類固醇、避孕藥、利尿劑 影響肝臟脂質代謝
睡眠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、失眠 壓力荷爾蒙升高,胰島素抵抗

三酸甘油脂過高症狀全解析

當三酸甘油脂過高時,可能出現以下症狀:

  1. 黃色瘤:皮膚出現黃色脂肪沉積,常見於眼瞼、手肘
  2. 胰臟炎症狀:嚴重時可能引發急性胰臟炎(上腹劇痛)
  3. 視力模糊:血液黏稠影響視網膜供血
  4. 頭暈疲勞:腦部供氧不足
  5. 四肢麻木:周邊血液循環不良

甘油三脂指數分級與風險

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最新標準:

指數範圍(mmol/L) 分級 健康風險
<1.7 正常 低風險
1.7-2.2 臨界高 需注意
2.3-5.6 心血管風險增加
>5.6 極高 胰臟炎風險

三油甘脂高的飲食管理

針對三油甘脂高,應採用以下飲食策略:

  • 碳水化合物:選擇低GI值食物,控制每日攝入量
  • 蛋白質: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和魚類
  • 脂肪:增加單不飽和脂肪酸攝入(橄欖油、堅果)
  • 纖維:每日攝取25-30克膳食纖維
  • 酒精:完全戒除或嚴格限制

三脂甘油的檢測與監控

正確檢測三脂甘油需注意:

  1. 檢測前需空腹12小時
  2. 前三天避免高脂飲食
  3. 檢測前24小時禁止飲酒
  4. 避免劇烈運動後立即檢測
  5. 定期(每3-6個月)監測變化

三酸甘油脂過高的運動處方

最有效的運動方式:

運動類型 頻率 強度 效果
有氧運動 每周5次 中等強度 降低20-30%
高強度間歇 每周3次 高強度 快速見效
阻力訓練 每周2次 中等重量 長期維持

三酸甘油脂過高的中醫調理

中醫針對不同體質的調理方案:

  • 痰濕體質:陳皮6g、茯苓10g、白朮10g代茶飲
  • 氣滯血瘀:丹參10g、山楂10g、玫瑰花5g煮水
  • 脾腎陽虛:黨參10g、黃精10g、杜仲10g煲湯
  • 穴位按摩:每日按壓豐隆、足三里、三陰交

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營養補充

經研究證實有效的營養素:

營養素 建議劑量 作用機制
Omega-3脂肪酸 1000-2000mg/日 抑制肝臟三酸甘油脂合成
菸鹼酸 500-2000mg/日 減少脂肪分解
纖維素 25-30g/日 減少腸道脂肪吸收

三酸甘油脂管理的常見迷思

破解常見錯誤觀念:

  • 迷思一:只吃素就能降低三酸甘油脂(錯誤:過量碳水化合物反而會升高)
  • 迷思二:瘦子不會有三酸甘油脂問題(錯誤:約20%患者體重正常)
  • 迷思三:水果可以無限吃(錯誤:高糖水果會轉化為三酸甘油脂)
  • 迷思四:少量飲酒無害(錯誤:任何酒精都會影響脂質代謝)

三酸甘油脂過高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,但透過正確的飲食調整、規律運動、適當的醫療介入和定期監測,大多數人都能有效控制。關鍵在於早期發現、全面評估和持續管理。若數值持續偏高,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,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。

中醫話你知病理原因:三酸甘油脂過高比膽固醇更可怕!

三酸甘油脂過高原因
德善健康管理
  • 德善健康管理
  • 中醫師
三酸甘油脂過高原因

近年健康意識抬頭,老中青三代都在關注三高問題。然而,一提到膽固醇,許多人往往擔心「壞膽固醇指數」,卻不知導致血脂超標,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是主要原因。


甚麼是高血脂

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,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,當血液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濃度高於正常值,就稱之為「高血脂」。



高血脂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,但如果沒有妥善控制,以致多餘的脂肪囤積在血管內壁,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動脈硬化,也會引發心臟疾病或腦血管病變,是「血液裡的隱形殺手」。然而,膽固醇總指數並不是造成心血腦管疾病的罪魁禍首,因為膽固醇分為好的膽固醇(高密度膽固醇,HDL)及壞的膽固醇(低密度膽固醇,LDL),好的膽固醇對於血管維護是必需的,而壞的膽固醇會促進動脈硬化,若其指數過高才是造成心血腦管疾病的兇手。此外,三酸甘油脂過高亦是另一原因造成好的膽固醇值下降,壞的膽固醇上升,理想值應低於1.7 mmol/L。


甚麼是三酸甘油脂

三酸甘油脂是身體內的脂肪,由甘油及三條脂肪酸組成,於新陳代謝、調節體溫、輔助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和傳送脂肪方面擔當重要的角色。但是,若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過多(指數高過2.3 – 5.6 mmol/L以上),會令血液稠度增加,血流速度減緩,甚至有機會形成血塊,引起血管堵塞,就會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風險。

 

哪些原因導致酸甘油脂水平過高

三酸甘油脂過高的原因,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。先天性為基因缺陷,因體內三酸甘油酯代謝失常所致,這類先天性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患者,大多會有家族病史。但更多的患者皆屬後天性,這與不良的飲食習慣脫不了關係。


不良的飲食習慣:不健康的飲食習慣,如攝入過多的高糖、高脂肪食物,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,或攝取過量酒精都是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的原因。


肥胖/超重:脂肪細胞增加會導致脂質代謝紊亂,從而增加三酸甘油脂的合成和釋放。


筆者上述所提及的三酸甘油脂過高,原因在於不良飲食習慣,令人體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濃度超出標準值。如發現數值在1.7 – 2.2 mmol/L之間,表示血脂偏高;如數值高達2.3 – 5.6 mmol/L以上,已稱得上是危險值,必須及早就醫。


綜觀上文,大家是否認為三酸甘油脂乃西方醫學的病理,若要求醫,定當是尋求西醫協助方為上策?無可否認,筆者也認為西醫治療三酸甘油脂過高有其傑出之處,但其實,除了西醫,傳統中醫對治療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有顯著療效。


中醫理論三酸甘油脂過高原因及症型

三酸甘油脂過高屬高血脂範圍,雖然中醫古籍中並無高血脂症病名,但中醫典籍《醫學心悟》卻早有記載相關理論:「凡人嗜食肥甘,或醇酒乳酪,內濕從內受,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,故卒然昏倒無知也。」這說明了氣血津液代謝失調,導致痰瘀膠結於血脈中,是為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表現,屬於痰濁、痰濕、血瘀等範疇。


根據典籍及臨床醫學研究,三酸甘油脂過高通常被視為脾胃功能失調、濕熱內盛的表現,與肝、脾、胃、腎等臟腑密切相關。大多皆因過食甘肥、缺乏運動、情志所傷,或代謝異常,會使血中膏脂堆積,形成痰濁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、氣滯血瘀。這類病況屬「本虛標實」,本虛為脾、肝、腎之虛損,標實為痰濁,久則挾瘀血。中醫在治療時會依據患者的不同症型,加以分型治療。


中醫臨床辯證時,大抵上會分為以下五種證型:

一、脾濕阻遏:在中醫理論中,脾臟主運化水穀精微,胃主受納消化。脾胃功能失調會導致消化系統無法有效處理食物,進而產生濕熱內盛的病理狀況,故此飲食不節,或常吃肥膩甘甜之物,又或者因酗酒過度,損傷腸胃功能而引起水濕代謝不良,阻斷氣血運作,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。

二、肝氣鬱滯:中醫認為情志不暢、情緒緊張、壓力過大會導致肝鬱氣滯、肝火上炎,影響脾胃功能。肝主疏洩,氣滯會影響脾胃的正常運作,導致痰濁阻滯經絡,進而影響三酸甘油脂的代謝。

三、肝腎陰虛:虛火灼津為痰,痰阻血凝,促使脂濁的產生。

四、脾腎陽虛:中醫認為腎主水,脾主運化水濕。腎虛可能導致水液代謝失調,使濕邪內停,影響脾胃功能,從而令三酸甘油脂升高。


中醫如何斷症?

脈診和舌診是中醫斷症的主要方法,能助中醫辨別疾病的發病機理,從而為患者制定最佳治療方案:

.脈診:對於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患者,脈象一般會偏向脈浮或脈滑,即濕熱內盛;或是脈弦,反映患者肝氣鬱結、情緒不暢;或甚是脈滑,常見於濕熱內盛病證。

.舌診:中醫也會透過舌診,觀察患者舌質、舌苔和舌體,藉以了解病情。若舌質偏紅,反映濕熱內盛、氣血鬱結;舌苔厚膩、黃膩則反映濕熱內盛。


中醫可以根據脈診和舌診,了解患者的體質狀況是否容易出現血脂異常,但要確切診斷三酸甘油脂過高,就需要通過抽血化驗。如果已確診為三酸甘油脂過高,部份心血管病風險較高的患者需要服藥治療。然而,降三酸甘油脂西藥的效益對大部份患者並不高,甚至及不上飲食及生活調控,臨床上也有不少患者採用中醫治療,以中藥為主,配合針灸減肥,亦能取效。


中藥治療三酸甘油脂過高

許多中藥皆具有調節血脂、改善三酸甘油脂過高的功效,中醫為患者進行治療時,會依據證型,處方適合的中藥。

一、健脾利濕:脾胃是運化水榖之重要器官,健脾可促進食物的消化,痰濕不生,故處方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等補脾益氣、化濕和中。

二、滋補腎精:若患者主要因痰濁瘀血內阻於脈而發病,治療時可用何首烏、熟地、續斷、桑寄生、杜仲、枸杞、女貞子等補腎之品,使血脈充實,脈通暢。

三、養心益氣:心主血脈,心氣旺盛則血行暢通,心氣虛弱則血行不利,補益心氣可助血通行,故處方人參、甘草等中藥通血氣。

四、疏肝理氣:肝主疏泄,助脾運化,可選用柴胡、香附、川楝子等疏肝理氣的藥材。

五、化痰除濕、活血治標:本病以痰瘀為標,化痰除濕藥,可選用陳皮、瓜蔞、澤瀉、菖蒲、海藻、白芥子等。

六、活血化瘀:中醫會處方桃仁、紅花、丹參、水蛭、川芎、蒲黃等藥材。


三酸甘油脂過高原因乃多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屬性為「本虛標實」,本虛以脾、腎為主,標實為痰瘀,病位在血脈的病症,故治療時中醫多數會處方補臟腑之不足、化痰濕、活瘀血的中藥,以推動氣血之運行。其中常用藥材,如:丹參有降低膽固醇,增加冠狀血流之作用;澤瀉、決明子可抑制膽固醇吸收;山楂能減輕脂類在器官沉積;蒲黃有助減少膽固醇在腸道吸收,並促進排出;薑黃能促進膽汁排泄,達到降脂作用。


除了內服中藥,「降脂茶」也有調整血脂的作用,其成份包括決明子、何首烏、山楂、黃耆、紅棗,其中決明子可以滋補肝腎、清肝熱及明目,也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;而何首烏有助滋補肝腎、降低膽固醇;山楂則有活血的作用,可以健脾消食,同時可降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;黃耆可補氣,紅棗可補血,加強身體代謝。然而,患者也需留意,雖然降脂茶可作為建議食療,但亦需要視乎體質是否適合,故飲用前宜先諮詢中醫師意見。


除了內服中藥、食療外,筆者也會透過穴位針灸治療,加強療效,改善三酸甘油脂過高的問題。患者平時也可以多按壓三陰交、關元、足三里、豐隆等穴位,達致健脾益氣、化痰祛濕。


調整飲食助降脂

雖然三酸甘油脂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但若情況不嚴重,筆者也建議患者可以先調整飲食習慣,藉此改善病情。

.減少攝取糖份:糖份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,其中果糖更會直接進入人體的新陳代謝,快速生成三酸甘油脂,宜減少攝取。

減少精緻澱粉:精緻澱粉質屬於升糖指數高的食物,建議盡量少吃。

選擇健康食油:牛油、豬油含有較多飽和脂肪,食用過多對健康有害,建議以橄欖油取代。

.改變烹調方式:平日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,多菜少肉、去肥剩瘦,再以低脂的烹調方法,如清蒸、水煮、汆燙、清燉、烘烤、涼拌等低油方式烹調,避免煎炸食物,以免在煮食物進程中令油脂氧化,釋放對心臟和血管的有害的膽固醇氧化物(COPs),便能有助減少壞脂肪的攝取量。

攝取大豆蛋白:大豆蛋白可降低三酸甘油脂,常見的食材包括豆腐、豆漿、患者宜適量進食。

補充Omega-3:研究證實,Omega-3有助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,改變血小板聚集的能力、減少血小板的黏性,使血管中的血液比較不容易形成血塊,因此建議可多攝取三文魚、核桃、黃豆,以補充Omega-3。

 

想及早預防及降低三酸甘油脂,筆者建議大家可以飲用以下這兩款湯水*:

一、粟米鬚節瓜湯

材料:粟米2條、粟米鬚80克、節瓜2條、米豆30克、花生30克、蜜棗3粒、水2.5公升

做法:將花生、米豆浸泡20至30分鐘,待粟米鬚散開並過水洗淨,蜜棗洗淨,然後將粟米切塊、節瓜去皮切塊備用,最後將所有材料連水下鍋,大火煲滾後轉小火煲約1小時,加鹽調味即可。



二、黑木耳豆腐湯

材料:黑木耳10克、豆腐250克、紅蘿蔔30克、香菇150克

做法:將黑木耳用溫水泡發,去雜質後洗淨;再將豆腐切成小塊後,將紅蘿蔔、香菇洗淨切成小粒;再在燒鍋內加入上湯一碗,然後把黑木耳、紅蘿蔔、香菇倒入,加薑、米、鹽,燒沸後入豆腐,用濕澱粉勾芡即可。


降低三酸甘油脂指數涉及生活方式、飲食習慣、藥物治療等多個範疇。中醫常云「上工治未病」,奉勸三酸甘油過高的患者,應調整飲食及養成運動的習慣,其中,運動量對於降三酸甘油脂指數絕非無用的老生常談!有研究指,都市人每星期運動量少於一小時,但其實若要預防三酸甘油脂過高,筆者建議大家每天運動30分鐘,只要能保持每天運動平均30分鐘,而且每星期至少運動5天,就可有效改善血中脂肪的濃度,降低三酸甘油酯,增加好膽固醇。已有三酸甘油脂指數過高的患者再配合中醫治療,可有效調節臟腑氣血,改善身體代謝機能,從而調整血脂狀況,以預防心腦血管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的發生

 

*患者體質各異,在準備食療前,宜先諮詢註冊中醫師。

-此優惠只限新客戶享用乙次。

-如有任何爭議,德善健康管理保留最終決定權。

-預約申請提交後,將有專員聯絡確認會診時間及地點。